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期

作者: 时间:2024-04-02 点击数:


中东危机与俄罗斯的欧亚议程

原标题

Кризис на Ближнем Востоке и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повестка России

文献链接:

https://russiancouncil.ru/analytics-and-comments/comments/krizis-na-blizhnem-vostoke-i-evraziyskaya-povestka-rossii/?sphrase_id


中东危机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认为中东危机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政策出现问题的外化。这一问题也让俄罗斯政治学博士、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主任蒂莫菲·博尔达乔夫对俄罗斯的欧亚政策产生了许多相关思考。他认为,未来俄罗斯的欧亚政策应当以不承担过多义务、加强与真正的盟友关系并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为目标,承担过多的外部义务会给国家增加包袱而非好处。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的立场。


俄罗斯未来在欧亚地区的政策主要以不承担过多义务、加强与真正对与莫斯科合作有兴趣的国家交往,并努力增强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力为目标,其中包括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这一战略符合俄罗斯最为重要的内部目标,即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在现代世界中,过多的外部义务是一种问题而非优势。巴以危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其邻国之间的关系,而是意味着美国在整个中东地区的政策出现了危机,这一情况对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俄罗斯避免重蹈覆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历史上看,以色列一直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依托,以色列与邻国之间的所有军事冲突都让美国不断加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尤其是冷战期间,当时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领导国也不得不通过求助美国以保护自己免受苏联及其盟友的攻击。总的来说,以色列为美国以地区和平缔造者的身份参与地区政治创造了条件,只有美国才能真正影响以色列,这也导致了以色列精英中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感觉,即认为以色列的国家地位对美国来说有重要的价值,这一认知也让美国承担并难以摆脱许多原本不属于它的义务。例如,现在美国一方面支持以色列并为其提供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则对其施加非公开压力,迫使其放弃极端计划。这会损害美国在犹太世界的声誉并引发以色列内部的不满,因为以色列人已经习惯于将美国视为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者。

同时,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在努力与美国博弈,他们致力于将以色列纳入一定的行为框架中,试图让以色列在重视与美国双边关系的同时服从中东地区的行为规则,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和伊朗制定的地区行为规则。在此背景下,美国必须要调整其政策,包括结束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行为等。鉴于以色列数十年来一直是美国的主要海外盟友,与其重新谈判双边关系关系可能是修改美国整个对外战略的第一步。此外,以色列给美国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非好处。二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和平狂热”,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联盟。但在新的条件下,这种政策不可能继续下去。这种现象表明,即使以美国的实力也无法维持向如此多的保护国提供援助。换句话说,为了维持其存在,美国政策必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和地区环境。

对于俄罗斯来说,虽然俄罗斯与中东危机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仍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经验的机会。首先,可以看到依赖有限数量的盟友并做出重大承诺是多么短视,正如美国必须适应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日益重要一样,俄罗斯在解决其感兴趣的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参与者的数量。目前,莫斯科对其周边国家的政策显示出要适应其变化的迹象,但为了让这种适应不成为一种撤退,必须要解决以下重要问题。

首先,俄罗斯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适应不在其意愿内的变化以及如何找到面对重要问题时的坚定盟友。事实上,尽管目前俄罗斯对邻国仍拥有一些特殊影响力,但这不意味着俄罗斯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其他国家置于其影响之下。或许俄罗斯不应该单纯从双边关系的角度看待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下。

其次,国际机制的危机迫使俄罗斯要解决一些难题,如上面提到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或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即使这些组织与西方的“霸主模式”机制有着根本不同,但俄罗斯仍不知道未来这些组织的生命力如何。作为欧亚大陆国际合作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很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最后,当中小邻国陷入危机时,俄罗斯还不太清楚如何与其互动。截至目前,欧亚大陆是一个主权国家相对成熟、有能力实施负责任外交政策的地区。但也不能忘记,许多国家未来几年都可能面临严峻的内部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带来宗教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而我们现有的双边关系和共同机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仍要继续观察。尤其在国际秩序转型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对于维护欧亚大陆的和平至关重要。


(编译:王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