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二期

作者: 时间:2024-10-26 点击数:


乌克兰的大胆举动


                           


文献来源:

原标题 Ukraine’s audacious move

网站名称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文献链接:

https://www.iiss.org/online-analysis/online-analysis/2024/08/ukraines-audacious-move/?__cf_chl_tk=7P3fq.w5Jz8jPOgW9lzb1HdLljbABEXwQlJ7h0mbWGc-1726220340-0.0.1.1-5012


2024年8月15日,本指出,此次乌克兰的突袭行动导致了自1944年以来俄罗斯领土首次被占领,标志着战争态势的重大变化。乌克兰通过精心策划的联合兵种行动,成功实现了对俄罗斯领土的战略突袭,这表明战争结果仍然难以预测。相比之下,俄罗斯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回应显得慌乱,试图淡化事件的严重性,并避免从顿巴斯前线调集大量兵力。该事件不仅对参战双方的士气和国际支持产生了影响,也对俄罗斯在冲突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挑战。本文分析了此次袭击对战争走向、俄罗斯内外政策及西方外交立场的影响,并强调了其在俄乌冲突中的关键作用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基辅的突然袭击展示了其持久力,揭示了普京的顽固立场,并对“红线”原则构成了严峻挑战。这是自1944年以来,俄罗斯领土首次被其他国家占领。自乌克兰于8月6日对库尔斯克发动大规模入侵以来,其所占领的俄罗斯领土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军队自2023年10月以来以巨大代价从乌克兰夺取的面积基本相当。尽管事态的后续发展将取决于乌克兰对此次行动的目标以及俄罗斯如何调动力量进行有效反击,但此次事件无疑标志着战争局势的重大转变,深刻揭示了战略博弈的复杂性、俄罗斯的应对策略以及对外交格局的潜在影响。

一、事件的战略意义

乌克兰的此次军事行动表明战争局势仍然难以预测。此前,主流观点普遍认为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的防御态势严峻,且难以取得进一步进展。然而,乌克兰军队通过一次大胆且精心策划的联合兵种行动,成功打破了这一僵局,深入俄罗斯领土,展现出非凡的作战能力。

得益于隐瞒、欺骗策略以及俄罗斯的自满情绪,乌克兰实现了战略和作战层面的完全突袭。这一结果也推翻了此前关于无人机使战场过于透明,进而限制突袭行动可能性的观点。乌克兰在陆地上展现出的巧妙和出其不意的行动能力,与其在黑海区域频繁展示的灵活战术特点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其战术的灵活性和执行力仍然没有减弱。此次行动也打破了外界对乌克兰新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Oleksandr Syrsky)的刻板印象,即认为他可能会比前任瓦列里·扎卢日内(Valerii Zaluzhny)更为保守和“苏联化”。事实上,乌克兰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始终优于俄罗斯,这主要得益于其战略层面的深谋远虑与战术层面的不断创新。相比之下,俄罗斯在战争中取得的进展更多依赖于其强大的民意基础,而非技术层面的绝对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乌克兰在智力较量中占据了显著上风。

二、俄罗斯的回应

毫无准备的克里姆林宫在即兴做出政治和军事回应时略显慌乱并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

首先,克里姆林宫急于淡化事件的严重性,而未积极呼吁民众抵抗以捍卫国家安全。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最初通报的参与入侵的乌克兰士兵不足千人,这可能仅为实际参与人数的十分之一。更有报道指出,议员们被要求避免公开讨论此次事件。这种避免动员民众抵抗乌克兰威胁的态度,与2022年2月入侵乌克兰时所使用的歇斯底里的“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的宣传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在没有上级明确指示的情况下,俄罗斯公众舆论并未自发形成抵抗情绪。相反,尽管媒体报道受到严格限制,俄罗斯媒体仍对乌克兰的大胆行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尊重,并报道了当地撤离者(包括库尔斯克地区超过15%的人口及别尔哥罗德部分地区的人口)对克里姆林宫的愤怒。这种情况显示出此次事件并未如预期般激发俄罗斯民众广泛的爱国热情和支持。

其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克里姆林宫已宣布在别尔哥罗德、布良斯克和库尔斯克等边境地区开展所谓的“反恐行动”。这一行动赋予当局广泛的权力,如进入民宅、没收车辆和加强监视等,这些措施更适用于应对国内安全挑战,而非重大军事袭击,而后者通常应通过实施戒严来更为恰当地处理。即便是在面对入侵与占领的严峻局势下,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仍坚持将此次冲突定性为“特殊军事行动”,而非战争。他采用模糊的非军事化语言,如“情况”“事件”等,来描述乌克兰的入侵行为。

再者,在调动兵力应对乌克兰入侵时,俄罗斯方面竭力避免从顿巴斯地区的进攻部队中抽调兵力。相反,它强迫库尔斯克的应征士兵签署军事合同并派遣至前线。同时,俄罗斯还从遥远的北方城市摩尔曼斯克调集士兵,并从加里宁格勒调拨部队和其他资源。目前,俄罗斯方面认为,它完全有能力在不损害其在乌克兰的主要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将这一威胁遏制在本国领土范围内。

三、外交影响

乌克兰的入侵行动及俄罗斯的对应举措,或将显著重塑西方对两国的总体认知,进而影响西方在处理两国间冲突时所持的策略与立场。截至目前,乌克兰此次行动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提振了乌克兰社会与军队的士气,同时也向其国际支持者展示了其远未达至力竭之境,仍具备实现重大战略突破的能力,且坚决拒绝任何可能削弱其长远国力的和平方案。尤为重要的是,乌克兰通过在俄罗斯领土上运用西方武器系统实施大规模作战行动,展现了其军事行动的有效性与决心。

面对此局势,俄罗斯方面虽指责西方为入侵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但在实际行动与言辞中并未采取更为激进的升级举措。这一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西方在支援乌克兰时所需顾及的所谓“俄罗斯红线”的论调,尤其是在对乌武器供应与使用方面的限制性考量上。简而言之,这一系列事件或将促使西方对乌克兰的持续抗争能力不再抱有疑问,并减轻对俄罗斯可能采取更强烈升级行动的忧虑,从而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展现出更为坚决的立场与更为灵活的策略布局。

四、未来走向

此次入侵无疑给战争态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得未来局势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双方均采取了充满风险的选择与策略。乌克兰方面自信能够派遣精锐部队实施占领行动,并确保俄罗斯军队无法突破顿巴斯地区的防线。而俄罗斯方面则坚信,其有能力有效遏制入侵势头,且无需从当前的进攻行动中大幅抽调兵力。然而,这两种预期可能均无法实现,战争的结果依然悬而未决。

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一系列事件颇具讽刺意味,也显著地揭示了一种悖论。讽刺之处在于,普京正是在成功发动车臣战争、恢复俄罗斯领土主权之后登上政治舞台的。他以重建强大国家为口号,开启了其总统生涯。然而,时至今日,他却面临着一个可能再次失去领土控制权的国家。悖论之处则更为显著,普京在谈及乌克兰战争时,多次采取强硬立场,使用威胁与升级的语言。然而,在应对针对俄罗斯本土的入侵事件时,他却并未采取类似的强硬姿态。尽管他强调乌克兰的行动旨在“破坏俄罗斯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但他并未能有效动员公众舆论作出积极回应,这或许也反映出他对俄罗斯社会凝聚力本身缺乏足够的信心与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危机的规模尚未达到2023年6月瓦格纳集团进军莫斯科时的那般严峻,彼时普京曾惊慌失措地公开呼吁,暗示着国家或将重蹈1917年覆辙、面临全面瓦解的潜在风险。然而,乌克兰此次的大胆行动无疑成为最能体现战争对俄罗斯民众日常生活影响的标志性事件。这恰恰是克里姆林宫竭力试图避免的局面,即战争成为俄罗斯民众生活的常态。

(编译:杨雨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