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四期

作者: 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欧洲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是历史事件,其影响或许是暂时的

    

                     

undefined


文献来源

原标题 Europes Rejection of Russian Gas Was Historic. Its Impact Could Be Short Lived

网站名称 The Moscow Times

文献链接:

https://www.themoscowtimes.com/2025/02/04/europes-rejection-of-russian-gas-was-historic-its-impact-could-be-short-lived-a87803?_refluxos=a10


2025年乌克兰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合同中止,标志着欧洲向能源独立迈出了象征性一步。然而现实表明,这种转变可能会十分艰难。尽管欧盟努力通过液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多样化,但结构性挑战例如较高的成本、脆弱的中东欧国家以及行业竞争压力正成为欧洲未来能源问题最大的顾虑。虽然欧盟的目标是到2027年逐步淘汰俄罗斯的化石燃料,但经济压力和现有的管道基础设施(如北溪管道)使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欧洲将面临在能源成本、地缘政治决心和避免对敌对供应商的依赖之间取得平衡的两难挑战。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2025年俄罗斯天然气经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协议中止,标志着欧洲能源格局迎来历史性转折。这一决策既是对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能源脱俄战略的具象化,也暗含未来变数——据可靠消息源透露,恢复该输气线路可能成为欧俄和平谈判的潜在议题。

从实际影响来看,当前停运的象征意义或许大于实质作用。尽管欧盟官方持续强调“能源独立”和“摆脱能源讹诈”的政策基调,但基于三方面现实考量经济实用主义导向、结构性能源缺口、现存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不排除欧洲或将审慎恢复部分俄气进口的可能性。

回溯历史,俄气长期占据欧洲能源战略核心地位。始建于苏联时期的乌克兰输气系统在冷战结束后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其输送的廉价能源不仅维系了欧洲经济稳定,更助力德国成就工业强国地位。这种深度绑定也使俄罗斯获得特殊地缘影响力,直至2022年战争爆发。

欧盟加速推进能源体系重构:通过立法推动能源多元化战略,计划斥资320亿欧元打造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网络拓展挪威、美国及中东气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至45%。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当乌克兰输气协议到期时,俄气在欧市场份额已从战前40%降至不足10%,配合超前完成的天然气战略储备(库容率达95%),欧洲成功实现能源软着陆即便冬季用气高峰,市场价格波动仍控制在合理区间。

当前欧洲能源体系仍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首先,乌克兰输气线路在2024年仍承担着15%的俄气西输任务,其完全停运将迫使欧洲在全球LNG市场紧缩背景下承受更高替代成本。中欧国家如斯洛伐克、奥地利因长期依赖俄管道天然气且转型迟缓,成为系统脆弱性节点;其次,德国国内政治力量博弈加剧政策不确定性,极右翼政党联盟正推动恢复低价俄气进口;再者,尽管新能源转型取得突破,但欧洲工业电价较美亚地区溢价达20-35%,严重削弱能源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即便LNG作为替代方案可行,其全周期成本(包含运输、液化再气化及地缘风险溢价)较管道气仍高出40%,这种成本差预计将持续至2030年。

经济压力或将倒逼欧洲重构对俄气认知。北溪管道等现存基础设施具备即时重启条件若部分恢复乌克兰线输气,既可缓解欧洲能源通胀压力,又能为乌方创造年逾20亿欧元过境费收入,这种双重收益机制可能成为俄乌和谈的重要经济杠杆。但该方案暗含战略风险——俄方或借此重建能源影响力,为后续地缘博弈埋下伏笔。

欧洲能源决策机制正陷入价值与现实的深层博弈:一方面,切断俄气供应承载着削弱莫斯科战争融资能力的道义使命;另一方面,成员国立场分化显著,匈牙利通过土耳其溪管道持续进口俄气的现实,暴露出欧盟统一能源政策的裂痕。更值得关注的是,若未来俄乌达成阶段性停火协议,恢复输气可能作为关键谈判筹码被摆上桌面这种务实选择虽能短期满足乌克兰重建资金需求与欧洲降成本诉求,需警惕其成为俄方战略反制的潜在突破口。

历史经验表明,能源政策难以摆脱实用主义引力:2006、2009年两次俄气断供危机后,欧洲进口量不降反;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北溪2号项目反而加速推进。当前欧盟虽承诺2027年前彻底摆脱俄化石能源,但内部正涌动两股暗流——德国工业界联合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施压要求放宽进口限制,主张将能源合作作为对俄关系正常化的前奏;布鲁塞尔当局则坚持将能源脱钩与战争责任绑定。这种张力在欧盟近期关于重启俄管道天然气进口的闭门讨论中显露无遗,折射出地缘政治原则与经济现实间的持久角力。

围绕重启俄气进口的争议正撕裂欧洲决策层:务实派主张将其作为推动俄乌和谈的杠杆,而战略安全派则警告此举将助长克里姆林宫扩张野心,在削弱乌克兰抵抗能力的同时使西方陷入新的能源依赖陷阱。这种价值判断的分化,实质折射出欧洲能源自主道路上的深层悖论。

欧盟内部裂痕在政策制定中愈发显性化——西欧工业国基于经济理性权衡低成本能源收益,而曾直面俄军炮火的东欧诸国则力主强化能源制裁。即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出台的新一轮制裁方案中,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推动的俄LNG进口禁令条款遭遇德国、奥地利的激烈抵制。这种核心诉求的错位,导致欧盟至今未能构建兼顾能源安全与经济效能的战略框架,政策摇摆度较俄乌战争初期上升37%。

尽管终止乌克兰输气线路标志着欧洲地缘能源脱钩的里程碑,但历史经验表明能源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欧盟未来的战略再平衡需把握三个维度:在可持续性层面加速氢能基建布局,安全领域完善能源储备联动机制,并通过主权基金介入关键能源资产重组。正如欧盟能源专员西姆森所言:“我们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塑造新的能源秩序。”

这场持续两年的能源革命,本质上是对欧洲战略自主性的压力测试。目前北溪管道残骸仍躺在波罗的海深处,欧盟必须证明其既能坚守“不与侵略者交易”的道义红线,又能构建具有抗风险能力的能源体系。俄罗斯天然气问题不仅关乎能源供给的经济账,更是对欧洲地缘政治韧性的终极考验——如何在捍卫价值观与保障民生福祉间实现动态平衡,将决定欧洲大陆未来二十年的战略走向。

(编译:李晨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