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六期

作者: 时间:2025-09-25 点击数:

具体现实如何迫使中国调整在哈萨克斯坦的软实力战略


                            



文献来源:

原标题 How Local Realities Compelled China to Adapt Its Soft-Power Strategy in Kazakhstan

网站名称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文献链接: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osts/2024/09/kazakhstan-china-soft-power-adaptation?lang=en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博士后贝里克博尔·杜凯耶夫Berikbol Dukeyev撰文指出,中国在中亚尤其是在哈萨克斯坦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引起了反华情绪,中国的声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方面不断提升软实力,旨在通过语言、教育、民间交流等更深入地了解哈萨克斯坦社会。可以看出,中国面对哈萨克斯坦不断变化的权力与民意以及政策制定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伴随着中国在中亚——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反华情绪也持续高涨。围绕投资项目、当地工人待遇以及当地精英与中国企业之间密切关系的抗议和争议使中国的声誉受损。

过去,中国政府往往忽视了社会对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存在的看法,而是依赖与精英阶层的信任关系。但近年来,尤其是2022年1月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之后,哈萨克斯坦社会对阿斯塔纳的行动(包括外交政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中国政府顺势而为,开始加强软实力建设,发展语言课程、教育和民间联系,旨在更深入地接触哈萨克斯坦社会,超越中国政府长期依赖的紧密精英圈子。

               经济增长与社会不满

尽管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但根植于历史的反华情绪并未显著减少。根据 2022年和2023年进行的“中亚晴雨表”调查,约70.5%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消极看法(其中 35.2%表示有点不利,35.3%表示非常不利)。尽管TALAP研究中心发现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的总体看法普遍“高于中立,偏向积极”,但该中心也报告称,他们对中国作为文化和教育来源的看法尤其消极。

担心中国向哈萨克斯坦土地扩张是这些情绪的一种表现。2015年11月,哈萨克斯坦土地法修正案将土地租赁年限从10年延长至25年。2016年3月下旬,国民经济部宣布将拍卖170 万公顷农业用地,这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对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将购买这些土地的担忧。尽管政府进行了镇压,但还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尽管时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向公众保证,只有本国人才能通过这些拍卖获得土地,但抗议活动仍持续不断。为了平息局势,政府规定在2026年前暂停向外国人出租土地,而在禁令到期前,卡西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总统签署了一项法令,禁止外国人拥有农业用地。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截至2021年秋季,近80%的哈萨克斯坦人仍对中国买家有可能在哈萨克斯坦购买土地深表担忧。

公众的不满情绪不断显现——尤其是在2019年,通讯应用上关于“计划将55家工厂从中国迁往哈萨克斯坦”的谣言引发了抗议活动。到2021年,对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的不满已达到沸点,引发了更多的示威游行。由于无法获得有关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经济影响力的完整可靠信息,中国的声誉进一步受损。由于无法追究地方或中央政府的责任,哈萨克斯坦公民默认中国在哈企业有不可告人的动机和私利。

自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以来,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也日益密切。中国现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大金融合作伙伴,占哈萨克斯坦贸易总额的19.2%,超过了俄罗斯。2022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选择哈萨克斯坦进行新冠疫情爆发后的首次国际访问。2023年5月,托卡耶夫与习近平签署了多项协议,以加强贸易、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双边合作。2023年7月,两国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力图将双边贸易额从 410 亿美元增加到 800 亿美元。由于这些协议的签署,目前哈萨克斯坦雇主对会讲中文的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继续维护其经济利益,但现在它也在哈萨克斯坦人中推广对中国更积极的看法。哈萨克斯坦政府也在努力提高中国在民众中的声誉。托卡耶夫在2024年1月的一次纪念采访中敦促哈萨克斯坦人不要对中国怀有过度的恐惧,称赞该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并强调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以充分利用友好关系和互信带来的好处。在会见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时,托卡耶夫强调了哈萨克斯坦在文化和人道主义交流等领域深化与中国关系的意愿。

                      积极利用媒体

中国政府试图提高其在哈萨克斯坦声誉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通过媒体。中国媒体发布哈萨克语的宣传材料来回应哈萨克斯坦当地的情况,哈萨克语已经超过俄语成为哈萨克斯坦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021年,《人民日报》网络版开始使用12种国际语言,其中包括哈萨克语。除了常规的政治和经济新闻外,哈萨克语版还刊登有关社会、文化和旅游的内容,让哈萨克斯坦人了解中国和哈萨克人在中国的生活。

中国媒体积极推动中哈两国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中国传媒集团(CMG)制作了关于中国文化和新疆人民的哈萨克语纪录片。CMG在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伙伴电视频道Atameken Business用哈萨克语播出了有关节目,为哈萨克斯坦观众提供宝贵的建议和建立可靠合作伙伴的潜在机会。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顶级媒体公司高管已同意拍摄创新类型的媒体内容,如讲述两国故事的迷你剧和视频短片。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媒体之间的互动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进行。

中方认为,新疆本地的维吾尔语使该自治区更容易与中亚其他地区沟通。新疆哈萨克族人协助将汉语内容翻译成哈萨克语,让哈萨克斯坦人了解新疆。2013年,中哈首个影视文化交流项目“包尔萨克银幕”项目在新疆自贸区霍尔果斯启动,旨在向哈萨克斯坦观众展示中国文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新疆还将一些电视剧配音成哈萨克语。中国制作的哈萨克语配音电影《嘿,老头!》(Qairan Qarttar)因其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与现代哈萨克语观众产生共鸣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中国的历史电影也得到了哈萨克语观众的支持。

中哈两国不仅根据本国观众的口味改编对方的电影,还联合制作电影。两国政府最近签署了一项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并启动了一部关于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作曲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之间友谊的电影的制作。

哈萨克斯坦著名歌手迪玛希·库达依别列根已成为一位强有力的文化大使,哈萨克斯坦旅游部利用他的知名度,通过音乐、旅游活动和电影故事促进哈中友谊。这位歌手在参加中国歌唱比赛“我是歌手”后走红。通过迪玛希,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观众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和音乐。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合作开发了一个以迪玛希为主题的旅游项目,通过展示他的学校和早期的音乐老师,吸引游客前往这位歌手的家乡——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克托别。2023年,迪玛希将解说一部哈萨克语神话故事片《神奇的神农氏》,该片讲述了中国神话传说中引导文明发展的伟大人物神农氏的故事。

在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哈萨克斯坦也在坚持自己的叙事方式,将重点放在历史,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哈萨克斯坦历史学家并不只关注丝绸之路在西安的开辟,而是强调丝绸之路是一个统一的交通网络,由草原国家和哈萨克斯坦人的游牧祖先推动,他们保护商队并促进贸易。这些叙述将哈萨克斯坦描绘成欧洲、中东、伊朗、中国和印度文化元素的独特综合体。它们将哈萨克斯坦与国际南北运输走廊和跨里海国际运输线等当代项目联系起来,将其描绘成丝绸之路的复兴。哈萨克斯坦总统府的媒体机构播一个名为“丝绸之路”的电视频道,向更广泛的中亚和英语观众宣传哈萨克斯坦文化。

                     民间交流

教育是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推广其软实力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截至2020年,中国约有15000名哈萨克斯坦学生,是哈萨克斯坦青年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二大热门国家(仅次于俄罗斯),这得益于中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地理位置接近。大多数哈萨克斯坦学生学习中文并参加中文授课的课程。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之间正在设立大学和政府交流项目。2024年,北京语言大学在阿斯塔纳开设了分校,旨在培养未来的中文同声传译员。

旅游业是另一个有效工具。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签订了互免签证协议,该协议是2022年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的成果之一。中国政府为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华休闲和商务旅游而开放,希望以此减少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的恐惧。中国政府调整了中国的旅游举措和政策,以适应哈萨克斯坦市场。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免签证制度在哈萨克斯坦人中引发了恐华情绪,使哈萨克斯坦可能被中国吞并的恐惧重燃。该制度的批评者指出,居住在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家庭无法享受免签证政策,因为他们要么不能自由行动,要么没有护照。社会活动家也反对与中国的免签证安排,敦促取消中国公民的简化入境手续。然而,哈萨克斯坦媒体强调,前往中国进行医疗旅游和深造的哈萨克斯坦游客显著增加,这对两国都有利。

2023年,中国公民访问哈萨克斯坦的14天免签制度扩大到互免签证政策。中国已宣布2024年为哈萨克斯坦旅游年。中国游客经常一次性游览哈萨克斯坦和新疆,因为两地间的航班选择越来越多。另一个受欢迎的旅游套餐是前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古丝绸之路目的地。西安和阿拉木图之间现在有很多航班,让来访的哈萨克斯坦人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西安还与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南部的哈萨克斯坦第三大城市奇姆肯特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阿拉木图和西安之间还计划开通旅游列车。

来中国游玩的哈萨克斯坦热门旅游博主强调的关键词有热情好客、美味佳肴、清新空气、古老清真寺和清真肉类等。2023年前9个月,超过7.5万名中国游客到哈萨克斯坦旅游。2024 年上半年,约有7万名中国游客到哈萨克斯坦旅游,创下了历史新高。

哈萨克斯坦旅游公司也在寻求中国旅游团的业务,但需要调整针对中国人的服务,比如提供会说中文的导游。哈萨克斯坦旅游部已花费约10万美元在中国社交网络微信和微博上投放广告,覆盖至少300万用户,以期吸引更多中国游客。

                 中国态度的转变

在两国经济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获得哈萨克斯坦公众更多的好感,从而适应当地日益活跃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格局。认识到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影响力的谨慎态度后,中国已将其软实力影响扩大到单纯的经济合作之外。

这包括战略性地推动教育、文化、媒体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并重点关注哈萨克语内容。借助语言作为桥梁,中国希望在哈萨克斯坦和新疆之间营造一种文化亲和感,巧妙地突出共同的历史和文化纽带。这种做法体现在教育项目和文化交流的扩展上,这些项目和交流都是专门为引起哈萨克斯坦受众的共鸣而设计的。通过以符合当地传统和价值观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中国正试图与哈萨克斯坦公众建立更有机的联系。然而,除了这些努力之外,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软实力推广仍然相对有限。这种谨慎的扩张可能反映出中国政府意识到哈萨克斯坦政府对公众看法的敏感性。

哈萨克斯坦高度重视国家主权和文化认同,中国循序渐进、深思熟虑的做法显示出对哈萨克斯坦独特地缘政治背景的理解。随着两国经济联系不断密切,中国调整软实力战略以适应哈萨克斯坦国情的能力对于建立长期信任和确保两国伙伴关系得到公众的积极评价至关重要。最终,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能否成功将取决于其驾驭哈萨克斯坦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编译:李怡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