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六期

作者: 时间:2025-09-25 点击数:

中国的中亚时刻:

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把握机遇




文献来源

原标题 Chinas Central Asia Moment: Seizing Opportunity in a Shifting Geopolitical Landscape

网站名称 the Geopolitics

文献链接:

https://thegeopolitics.com/chinas-central-asia-moment-seizing-opportunity-in-a-shifting-geopolitical-landscape/


2025年7月,哈萨克斯坦KIMEP 大学校长方灿荣和该校朝鲜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阿纳尔·谢克诺娃共同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的增加,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不断加深,但双方持久的关系应来自信任而非贸易。文章首先强调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哈之间的关系不断加深。同时文章也进一步指出,尽管中国在硬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在中亚的软实力仍较为有限,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影响力并未转化为信任。当前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动态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成功可能取决于如何在经济参与与政治敏感性之间取得平衡。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自 2013 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其已成为现代史上最具雄心的发展战略之一。中国在147个国家投入了1.2万亿美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贸易路线、能源项目和基础设施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全球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互联互通。

哈萨克斯坦一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在该国的投资分为三类:1)交通和物流,例如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TITR),这是一条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关键多式联运公路和铁路路线,途经哈萨克斯坦;2)石油、天然气和能源项目;3)其他经济发展项目。截至 2023 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投资了超过 200 个项目,投资总额达 253 亿美元。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 440 亿美元,占中国与中亚贸易总额 970 亿美元的 45%。

在“一带一路”倡议(BRI)提出初期,其核心在于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互联互通,以促进贸易发展。到了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从追求数量的模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以“软件”为导向的模式,业务范围拓展至教育倡议、清洁能源、公共卫生、减贫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例如,2025年6月16日至18日,在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58项新协议,总价值达250亿美元,使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总额增至500亿美元。这些新协议推动了绿色能源、农业以及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合作。重要合作项目包括接入中国绿色技术银行、建设一座价值20亿美元的煤气化工厂、在阿拉木图兴建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在江布尔州和阿克莫拉州开展大规模农业加工项目。相关协议还涉及设立三个新的合作中心,分别聚焦于:1)减贫;2)教育交流;3)荒漠化治理。这体现出中国通过发展援助、知识共享以及文化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吸引力,而这正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与此同时,建立贸易畅通合作平台、签署《永久睦邻友好条约》,以及发布《阿斯塔纳宣言》作出安全承诺等举措,显示出中国在维护地区稳定的框架下,自身影响力与硬实力正不断增强。

尽管中国在硬实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仍较为有限。正如约瑟夫·奈所定义的那样,软实力是指通过文化、政治价值观、观念以及外交政策来塑造他人的偏好,而非依靠强制手段或金钱交易的能力。在中亚地区,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并未转化为信任。

地缘政治格局动态

这发生在历史性的地缘政治转型时期。如今,中国有机会将自己定位为发展的领先模式,尤其是在像中亚这样的正在重新调整对外关系的地区。三个关键的战略变量将塑造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

首先,俄乌战争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与全球地位。国际制裁、战场损失以及日益加剧的孤立削弱了莫斯科在前苏联周边地区影响力的投射能力。而随着俄罗斯对北京的依赖程度的增加,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

其次,中亚国家——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已与莫斯科保持距离,以彰显其主权。卡西姆若马尔特·克梅列维奇·托卡耶夫总统公开拒绝承认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的独立,这表明哈萨克斯坦坚守国际法原则,并奉行由前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开创的多元外交政策。

第三,在唐纳德·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转向了交易主义和战略收缩。其在多边外交中的影响力减弱,为中国的角色转变提供了空间,使中国能够成为更具参与性的全球领导者——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和欧亚地区。

机遇与挑战

这些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为中国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使其能够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自身领导地位,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地区、中亚地区等。到 2025 年,中国必须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而要克服这些挑战,则需要具有远见的全球领导力、致力于建立新的多边秩序以及大胆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

首先在国内方面,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依赖出口驱动型模式、人口的老龄化和出生率的降低、房地产行业的停滞等。为了缓解内部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转变为包容性的市场型经济模式,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其次,中国未能在软实力方面取得进展并非因为投资不足,而是由于持续存在的负面印象。尽管中国在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中亚地区的公众情绪仍持谨慎态度。担忧包括所谓的“专制统治、新疆的人权问题、债务陷阱外交以及土地收购”等。若不解决这些矛盾,中国就不太可能赢得真正的信任或实现长期影响力。

再次,从战略上与俄罗斯保持距离至关重要。通过这样做,中国能够巩固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这体现在2023年5月19日签署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以及2025年6月18 日在阿斯塔纳签署的《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所体现的内容中。

最后中国不仅应当有效应对美国的遏制举措,还应当积极拥抱新的盟友和伙伴关系,包括加强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使其成为地区和全球舞台上的一支新兴力量。中国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和文化交流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KIMEP大学与中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达成了超过 30 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和清华大学的合作。

中亚地区格局的变化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和风险。随着俄罗斯实力削弱、美国影响力减弱以及哈萨克斯坦推行平衡外交政策,北京有机会扩大其影响力范围。但成功取决于在经济合作与政治敏感性之间取得平衡——促进当地发展、尊重主权以及避免被视为胁迫。仅靠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并不能保证影响力。如果没有更高的透明度、问责制以及行动与价值观的一致性,中国无论其经济影响力如何广泛,其软实力仍将面临限制。

(编译:张瑞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