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缘政治背景下中亚国家的风险与机遇


文献来源:
原标题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Geopolitics
网站名称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Bulletin of Yerevan Universit
文献链接:
https://journals.ysu.am/index.php/j-pol-sci/article/view/12748/10451
阿尔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教授法蒂玛·库克耶娃撰文指出,从2022年到2024年期间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易受外部压力的影响。中亚国家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不稳定、对外部能源市场的依赖,以及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大国间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与此同时,与国际伙伴开展合作并积极参与多边机制,也为中亚国家实现国家利益、降低风险提供了重要途径。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2022年至2024年,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地区稳定与全球互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与多方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共同塑造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发展轨迹。
中亚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在其对地缘政治不稳定的高度关注上,这与其地理位置毗邻多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密切相关。若要厘清新地缘政治格局下中亚国家外交战略的变化,有必要从新地缘政治理论和“新大博弈”的视角出发,分析其主要外交方向。
俄罗斯与中亚复杂的动态关系
俄罗斯在中亚的软实力涵盖了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层面,在塑造该地区动态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历史联系、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在地区安全机制中的参与,俄罗斯持续在中亚保持显著影响力。
近年来,中亚部分国家的反俄情绪有所上升,这与这些国家内部出现的负面趋势密切相关。其主要推动因素包括:1.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绪增长,这种情绪有时会转化为对外部影响的抵触,包括对俄罗斯的不满;2.俄罗斯的新帝国主义诉求,这一印象加剧了中亚部分国家对其扩张主义的警惕,助长了反俄情绪;3.中亚国家国内外政治进程的推动,反俄情绪也可能是对本国政治局势与俄国对邻国干预的反应。
目前趋势表明,在国家力量减弱的背景下,俄罗斯将继续扶持对莫斯科忠诚的中亚政权。在哈萨克斯坦,历史记忆与国家意识形态问题(如语言政策)成为深化双边关系的障碍。俄罗斯官员与媒体人士就历史领土和语言政策的言论,在哈萨克公众中引发强烈反感。
俄罗斯媒体在涉及哈萨克斯坦时,常呈现两种负面叙事:1.民族主义倾向,即对俄裔群体的所谓“压迫”;2.新帝国主义偏离,即哈国被指“逐渐远离俄罗斯”。不过第二种说法并未获得官方支持。
相反,哈萨克媒体常将俄罗斯描绘为沙俄和苏联的继承者。这种倾向可被视为带有“去殖民话语色彩的恐俄主义”。这一趋势不仅强化了公众中的“恐俄情绪”,也削弱了两国民间联系。在哈萨克斯坦,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意识日益高涨。
在塔吉克斯坦,针对俄罗斯的最初制裁,包括将俄国银行从SWIFT系统中剔除,导致汇款延迟、卢布崩溃以及基本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尽管卢布汇率和汇款问题后来趋于稳定,但通货膨胀依然在上升,这加剧了塔吉克斯坦国内的反俄情绪。
塔吉克斯坦政治分析人士努鲁丁·胡多耶罗夫指出,乌克兰战争对塔吉克斯坦造成了间接的政治后果。由制裁引发的经济困难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俄罗斯的负面看法。塔吉克斯坦试图保持中立,既未在联合国投票中支持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也未正式谴责战争。然而,MIR支付卡的暂停使用,以及俄罗斯动员塔吉克公民参战的争议,进一步恶化了民意。
因此,塔吉克斯坦的反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困难与政治压制引发的不满情绪,它反映出对俄罗斯影响力日益增长的敌意。
在乌兹别克斯坦,据政治分析人士铁穆尔·乌马罗夫(Temur Umarov)分析,乌克兰战争对乌兹别克斯坦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该国国内反俄情绪的显著上升。
乌兹别克斯坦不得不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寻求政治平衡。由于两国之间紧密的经济与其他合作联系,塔什干试图在不直接支持俄罗斯的前提下维持与该国的伙伴关系。俄乌冲突在国内经济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高通胀,以及对外汇市场与银行体系造成的负面冲击,尤其是房地产业,主要原因在于大量俄罗斯移民涌入乌兹别克斯坦,推高了房价,加剧了普通民众的不满情绪。
在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分析人士梅代特·图尔格诺夫(Medet Tulgenov)认为,乌克兰战争对吉尔吉斯斯坦造成了深远影响,这场战争不仅违反了国际准则,也对该国与俄罗斯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位专家指出,该冲突还恶化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在劳工汇款和住房价格方面。由于大量俄罗斯人迁入,当地房价显著上涨。尽管俄罗斯移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政治局势却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侵蚀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未能成为该地区国家可效仿的发展典范。尽管俄罗斯试图将中亚纳入其“后苏联空间”,但它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等方面,并未为中亚国家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治理模式。这也为其他外部力量在该地区的崛起创造了空间。
中国为中亚国家提供的机遇
自2022年以来,受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及俄罗斯在中亚影响力削弱的推动,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苏联解体后,中亚陷入力量真空,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外部大国纷纷试图依据自身利益加强在该地区的存在,这一进程可被视为“新大博弈”的表现。其中,中国的行动日益引人注目。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BRI)提出以来,中国迅速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高层互动,吸引了广泛关注,体现出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在政治领域,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为其在欧亚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开拓了空间。经济合作方面,中国的发展战略与中亚国家的利益高度契合,特别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上。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就曾表示,BRI是该国发展的新动力来源。
随着中国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其意图与目标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中国正逐步取代俄罗斯成为区域主导力量之一,然而必须认识到,中国在中亚的核心利益仍集中在地区稳定与经济合作上。中国通过双边与多边方式,推进地区稳定与独立发展。尽管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但是中国在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尚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中国—中亚国家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方向”应被视为中亚国家的重要机遇,但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中国积极推动双边与多边合作,并不断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但多个因素显示其尚未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首先,中国的主要影响集中于经济领域,而在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仍较为有限。其次,中国与中亚国家互动的历史相对较短,导致人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外部大国的角色产生了复杂情绪,既有期待,也有警惕。这种矛盾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文化差异,这些差异限制了中国在政治、文化与安全等关键领域进一步发挥影响力。
因此,尽管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显著利益,但中亚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文化身份与地区战略平衡方面也面临一定挑战。这些因素在根本上限制了中国成为区域主导力量的可能性,也凸显了中国—中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结论与讨论
尽管在中亚地区的对外关系中,中俄两国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更为根本的,是中亚国家自身的国家利益。在发展与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的过程中,中亚国家既面临机遇,也要面对各种潜在风险。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随着美欧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被迫“向东看”;与此同时,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意在改写中国周边的海洋格局,这也促使中国加快向欧亚大陆拓展。
并且,中亚国家本身也在主动塑造地区秩序。它们利用自身特殊的地理与政治优势,有选择地结交合作伙伴,力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推动自身的独立发展。这使得它们在地区政治中不再仅仅是大国博弈的“客体”,而是具备能动性的“主体”。
因此,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并非单一权力主导,而是呈现出多方参与、相互制衡的多极化结构。未来,中亚国家将在新兴地缘政治环境中继续谋求战略平衡,同时努力增强自主性,以应对外部结构性压力带来的挑战。
(编译:刘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