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六期

作者: 时间:2025-09-25 点击数:

中国—中亚峰会:命运共同体与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文献来源

原标题 China-Central Asia Summit: A New Chapter of Shared Future and Strategic Convergence

网站名称 Moderndiplomacy

文献链接:

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5/07/05/china-central-asia-summit-a-new-chapter-of-shared-future-and-strategic-convergence/


GSRRA创始主席、汉学家、全球南方经济贸易合作研究中心顾问、CCG非常驻研究员扎米尔·艾哈迈德·阿万撰文指出,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元首出席会议。此次峰会秉持互信、发展与区域合作精神,彰显了基于地理、历史和共同愿景的伙伴关系日趋成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同未来、相互尊重与深化互联互通的有力肯定。双方在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地缘政治等方面利益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极大推动了区域合作,此次峰会标志着新合作时代的开启,为地区带来就业、基建改善等民生红利,展现了通过合作实现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元首共同出席中国中亚峰会,这一事件是中国与欧亚大陆腹地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峰会以互信、发展与区域合作为宗旨,彰显了基于地理、历史与共同愿景的伙伴关系正日益成熟。它不仅是一场高层外交盛会,更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对命运与共、相互尊重、深化互联互通理念的坚定践行。

中国与中亚的交往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当时,商队穿越沙漠与山脉,将中国腹地与中亚、波斯及欧洲的文明紧密连接起来。这些路线不仅促进了贸易往来,更推动了艺术、科学、宗教和思想的交流,为悠久的文明对话与共存奠定了基础。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中国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交往迅速深化。中国是最早承认中亚各国主权、建立外交关系并提供发展支持的国家之一。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SCO)的成立,进一步将双方在安全、反恐、经济一体化及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制度化。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已成为中亚地区关键的经济伙伴和投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贸易多元化及区域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峰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中国与中亚的命运正日益紧密相连。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清晰阐述了中国与中亚交往的三大核心原则: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峰会取得的多项具体成果再次印证了这些原则。峰会最终达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明确要构建“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并非政治空谈,而是包含务实合作、人文联通以及对区域稳定的长期承诺。

加强跨境互联互通是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各国领导人承诺加快铁路、公路、陆港及物流中心的建设进程。备受期待的中吉乌铁路现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为东亚与欧洲之间开辟新通道。会上还签署了多项新经济协议,涵盖通关便利化、电子商务合作以及制造业和数字技术投资等领域,中国作为多个中亚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得到巩固,双方还公布了未来十年贸易额翻倍的路线图。

能源安全与合作也是峰会的重要议题,各方续签了长期天然气合同,就绿色能源转型开展战略对话,并达成炼油、太阳能电站及电网等领域的合资协议。中国重申将帮助中亚国家升级能源基础设施,提升能效与韧性。

在人文交流方面,双方领导人认识到人文外交的重要性,同意扩大学术奖学金、语言项目及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和丝绸之路文化中心将得到加强,以人文纽带促进相互理解。

中国与中亚之所以成为理想伙伴,源于双方广泛的利益契合。一是安全稳定需求,双方均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中国新疆地区及中亚的稳定被视为共同优先事项,通过上合组织及双边安全框架,联合军演、情报共享和边境合作不断加强,为地区和平保驾护航。二是经济互补需求,中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的人口结构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则能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准入,这种协同是天然且互补的,而非竞争性的。三是可持续发展需求,中国正在推进“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正与中亚分享专业知识和技术,确保其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四是地缘政治中立认同,中亚国家认同中国不干涉内政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与其他大国不同,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这在该地区引起强烈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繁荣的生命线

2013年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与中亚合作的变革性平台。从公路、铁路到能源管道和工业园区,“一带一路”正在重塑该地区的经济格局。

在哈萨克斯坦,被称为“新丝绸之路”的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陆港之一;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助力改造了苏联时期陈旧的基础设施;在塔吉克斯坦,中国援建的道路和隧道将曾经与世隔绝的山区连接起来;在土库曼斯坦,中国是天然气的主要买家,天然气通过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输送。

“一带一路”不仅涉及硬件建设,还包括软环境建设:统一标准、优化海关程序、加强数字联通和人力资源开发。这种全方位的举措为数百万民众带来了切实利益,为包容性和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峰会的意义:战略转折点

此次峰会堪称历史性的战略转折点,将双方关系从战略性伙伴关系提升为共同体关系。其深远意义可以从多个时间维度来考量:短期(1-2年)内,重点是已签署协议的立即落实、加速推进中吉乌铁路等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扩大双边和区域贸易规模,并通过开设新的领事馆和贸易办事处来促进人员流动与商业往来中期(3-5年)的目标则着眼于将中亚打造为重要的能源运输走廊,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产业合作园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国家发展规划的更深度协同,并推动中国企业和教育机构在中亚的持续扩大长期(5-15年)的愿景更为宏大,致力于推进中国中亚经济走廊的制度化建设,促进中亚全面融入更广泛的欧亚经济生态系统,形成以发展、和平与主权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新模式,并在气候变化、国际机构改革、发展融资等全球性议题上加强多边协作。

                    共赢愿景:惠及所有利益相关方

峰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更将切实惠及整个地区的普通民众。其带来的发展红利是广泛而深远的:互联互通的增强将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建筑、物流、制造和服务业等领域有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涵盖道路、学校、医院和数字接入等民生领域;民众将更便捷地获取市场、投资和技术资源;同时,更多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也将丰富区域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峰会为中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共同繁荣的希望一个由合作、互利与和平发展所塑造的未来愿景,而非大国竞争或冲突主导的前景。

中国—中亚峰会绝非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日益分裂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峰会传递的信息清晰、沉稳而坚定,团结、发展与和平仍是可实现的共同目标。中国与中亚,凭借古老的丝路纽带和新时期赋予的共同使命,正携手共进,致力于构建一个共享、包容且充满希望的未来。从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双方的共同旅程不仅关乎经济合作地缘政治格局,更是一场深刻体现合作、共存与命运与共的人类征程。愿此次峰会不仅因其达成的具体协议而被铭记,更因它在这片广袤而重要的土地上点燃了持久的发展希望而被传颂。

(编译:李晨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