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简报第十六期

作者: 时间:2025-09-25 点击数: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主要成果

                          


文献来源

原标题 Moving Beyond Infrastructure: Key Outcomes from the Second China-Central Asia Summit

网站名称 China Global South Project

文献链接:

https://chinaglobalsouth.com/analysis/china-central-asia-cooperation-centers-soft-power/


中国全球南方项目中亚问题研究员尤尼斯·沙里菲利撰文指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标志着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其中,在双方合作框架下建立减贫、荒漠化防治和教育交流三大合作中心,是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不仅开启了双边合作的新维度,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转型。我们编译了该文,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立场。


世界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亚地区相对稳定,合作潜力巨大,为中国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和战略机遇。鉴于中亚各国政府渴望加快经济发展并深化与北京的关系,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标志着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此次峰会不仅重申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长期承诺,还通过宣布成立三个区域合作中心开启了合作的新维度。这些以减贫、荒漠化防治教育交流为重点的举措标志着中国区域战略的转型: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转向以软实力、科技和基层合作为基础的更全面的模式。

这一转变凸显出中国日益增长的雄心,不仅是要建设公路和铁路,还要深度地融入中亚地区的制度、社会和环境结构。假以时日,这种以人为本的合作将与互联互通一样具有影响力,并能以超越传统贸易通道的方式塑造该地区的未来。

这三个中心的建立对中国和中亚国家都具有深远影响,有可能改变该地区的发展、治理和影响力格局。

减贫合作中心

长期以来,中国利用本国的扶贫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减贫合作。这些合作通常包括培训农业人员、分享应用技术以及实施联合开发项目。新成立的中国-中亚减贫合作中心有望在中亚地区推广这一模式。

峰会上签署的农业合作协议都与此相关,例如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建设一座玉米深加工工厂,在阿克莫拉州建设一个小麦深加工工业园。这些项目与扶贫议程相契合,能够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食品加工能力。

对中亚国家而言,与中国开展更广泛的减贫合作将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提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促进就业创造机会,尤其是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此外,还有助于推动农业出口的增长、缓解社会紧张局势以及增强偏远地区发展韧性。

对中国而言,此次合作也带来多重益处。它为进口食品打开了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有助于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并为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中国还将中亚地区的减贫和农村发展视为促进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与新疆接壤的地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需要预防不安全因素、非法移民和极端主义。

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新的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是在中国其他现有相关项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如中国阿拉伯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蒙古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这一项目的中亚版本旨在将中国在重新造林、旱地农业和土地恢复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到其周边最易受气候影响的地区之一。

中亚国家将受益于中国数十年来在大规模生态修复方面积累的经验,包括“绿色长城”计划等。该中心有望促进培训项目、技术交流和联合研究,为该地区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社区提供实用的方案,以应对荒漠化问题。该中心预计将组织培训项目和技术交流,使中亚专家能够学习中国在沙丘稳定、干旱地区造林和节水农业等方面的成果。

对中国而言,该中心将为其绿色技术创造市场需求,从滴灌系统、耐旱种子到遥感工具,并为其环境工程公司开辟新的市场。它还支持更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例如减少因生态问题导致的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局势,加强绿色外交,以及在推动中亚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同时,巩固中国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者的形象。

教育交流合作中心

中国已与中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教育合作,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的成立将为长期的人文交流提供更加制度化的框架,从而更深入地开展合作。在峰会上,中国还承诺在两年内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体现出中国深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决心。通过该中心,诸如“鲁班工坊”等项目的推广以及更广泛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将带来持续且有序的互动。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这项合作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机会,有助于培养本地各领域的人才。长远来看,它能够通过培养一支技能更精湛、更具全球视野的劳动力队伍促进经济发展。

对中国而言,教育交流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软实力工具。它有助于在中亚年轻一代中塑造对中国更积极的认知,从而抵消反华情绪。它还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治理和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合作。此外,它还能通过培养熟悉中国技术、标准和商业惯例的技能人才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本地化,从而推动中国实现更宏伟的经济目标。

合作中心的宏观影响

三个合作中心的成立对于中国在中亚地区角色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表明,中国的区域议程已不再局限于能源、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通过拓展至以基层发展为重点的项目,北京旨在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友善的长期合作伙伴,并增强其在欧亚大陆的软实力。

其次,这些中心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推广了中国的治理模式,尤其是在减贫、环境管理和职业教育方面。这为传播中国发展规范和价值观开辟了道路,并有可能重塑中亚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模式的认知,并将其视为一种可替代西方模式的选择。

第三,这些举措并非纯粹的利他主义。通过提供培训、技术应用以及服务,这些中心有助于为中国产品、标准和创新培育新的消费者群体。这有助于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并促进整个地区的市场整合。

最后,设立这些合作中心也符合中国广泛的安全利益。在中国继续与中亚各国政府进行边境管理、反恐和情报合作的同时,这些中心通过解决贫困、环境恶化和青年失业等问题也为中亚的社会安全提供了保障。帮助中亚国家改善民生和解决社会经济脆弱性,有助于中国稳定其西部边疆以及防止潜在风险向新疆和邻近地区蔓延。

  (编译:李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